「演唱會失憶症」是怎麼回事?
網上圖片: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
從神經科學解析:為何Concert後會忘記現場細節?
近年香港演唱會市場愈發火爆 ——ColdPlay、周杰倫、G.E.M. 等歌手相繼開唱,G-Dragon,TWICE、Blackpink 等 KPOP 頂流登場,就連 韓國大型頒獎典禮MAMA 2025 也確認回歸香港。越來多人願意花費金錢購票,只為換取一晚的音樂狂歡。但不少人結束後卻陷入疑問:「明明很投入,為何對演出細節記憶模糊?甚至懷疑自己真的去過現場?」這種現象,被稱為「演唱會失憶症(Post-concert amnesia)」。
什麼是「演唱會失憶症」?
「演唱會失憶症」並非醫學上的正式診斷,而是對一種普遍體驗的描述。早前一位 Taylor Swift 的粉絲參加《The Eras Tour》後,發現自己幾乎忘記了表演的具體內容,於是上網分享感受,意外引來大量粉絲共鳴 —— 許多人都表示,演唱會結束後對當晚的記憶像蒙了一層霧,只能想起零星碎片,而非完整畫面。這種「狂歡後記憶模糊」的狀態,就是我們所說的「演唱會失憶症」。
從神經科學看:為何會忘記演唱會細節?
當我們身處演唱會、畢業典禮、婚禮等過度刺激的場合時,高昂的氛圍會激發大腦並產生「壓力」—— 這裡的壓力並非全然負面,而是指身體生理狀態承受負荷的一種狀況。
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Joel Stoddard 指出,記憶與情緒均由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負責調控,該系統的核心結構包括海馬體(hippocampus) 與杏仁核(amygdala) :海馬體的主要功能是將短期經歷轉化為長期記憶,而杏仁核則是情緒處理中樞,負責情緒的產生與表達。
當海馬體受到演唱會「Hyper 氛圍」等情緒化事件帶來的壓力時,會過度激發杏仁核釋放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通常而言,這種激素能增強記憶,但過度活化反而會適得其反:大腦會將絕大部分能量用於處理即時的感官刺激,大幅壓縮用於記憶儲存的能量,導致無法正常記錄當下經歷。
具體來說,演唱會的 Hyper 氛圍會持續刺激杏仁核,使其不斷分泌去甲基腎上腺素;與此同時,大量來自感覺神經(sensory neurones) 的信號會對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 造成「感官過載(sensory overload)」,進一步阻礙大腦對信息的整理與記憶。
另有學者提出,這種反應與人類原始的 「戰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s)」 有關:當身體感受到強烈情緒波動時,可能會誤判環境存在潛在危險,從而優先調配能量應對「當下威脅」,暫時放棄記憶儲存功能,最終呈現出「記憶模糊」的類似「失憶」狀態。
演唱會記憶能「找回」嗎?如何加深現場印象?
好消息是,「演唱會失憶症」並非永久性忘記 —— 當你和朋友聊起當晚細節、看到現場照片或演唱會紀錄電影時,那些模糊的記憶往往能被重新喚醒。此外,近年還有一種創新方式被應用於演唱會,幫助觀眾鞏固記憶 ——利用嗅覺強化記憶聯結。
為什麼嗅覺能幫助記憶?因為在五種感官中,嗅覺是唯一不需要經過「視丘」(大腦的「信息中轉站」),就能直接連接海馬體和杏仁核的感官。這種「直達路徑」源於原始生存需求(如通過氣味辨認食物或危險),也讓嗅覺與記憶、情緒的聯結更緊密 —— 特定香氣一旦與場景綁定,日後再次聞到時,就能瞬間喚起當時的記憶和感受。
台灣歌手蕭敬騰就曾在小巨蛋《Taipei Jem》世界巡迴中運用這一原理:在演唱求婚主題歌曲《Marry Me》時,現場每分鐘釋放 1 公升的自製香氛,融合了千葉玫瑰、保加利亞白玫瑰與土耳其紅玫瑰的精油。許多歌迷表示,即使演唱會結束數日,只要聞到類似香氣,當晚的溫馨畫面和感動情緒就會立刻浮現。
簡而言之,「演唱會失憶症」並非真正的「失憶」,而是大腦在「狂歡模式」下的合理選擇 —— 與其執著於「記住每個細節」,不如享受當下的感動。當然,若想留下更深刻的回憶,除了依賴嗅覺聯結,和朋友即時分享、拍下少量現場片段(而非全程低頭錄影),也能幫助大腦更好地「捕捉」這段寶貴體驗。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生物科知識? 密切關注Uni+ Education 的知識天地 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