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手法一覽|25種修辭手法 附例子+用法|DSE必讀

修辭手法一覽|25種修辭手法 附例子+用法|DSE必讀

無論卷一卷二,都需掌握不同修辭手法,才能取得高分!今次Uni +為大家介紹26種修辭手法,更有詳細解釋、例子、用法,助你輕鬆準備DSE及校內試!

什麼是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透過特定結構及詞彙,增強文章感染力及說服力。適當運用修辭手法,有助提升文章層次,令讀者產生共鳴,更引人入勝。常見的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排比、設問、反問等。

1. 比喻

比喻是最常見的修辭手法,即是根據某兩種事物相似的地方,用一種事物比喻另一種事物。比喻可以將抽象事物具體化,幫助讀者理解抽象概念,令文章更生動,亦能增加說服力。

而比喻是由本體、喻體和喻詞組成,而根據結構不同,又可分為:明喻、暗喻與借喻。

明喻

明喻透過明顯的喻詞,建立兩事物之間的比較關係,常見喻詞包括:「像」、「彷彿」、「宛如」、「猶如」等,是最容易辨認的比喻。

明喻例子

1. 「湖水像一面鏡子,映照著藍天白雲。」

  • 本體:「湖水」

  • 喻體:「鏡子」

  • 喻詞:「像」

運用比喻,突出湖水的清澈和平靜,使讀者更能生動地想像湖面的樣子。

2.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 本體:「街燈」

  • 喻體:「明星」

  • 喻詞:「好像」

生動表達街燈的閃爍,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樣。

暗喻

暗喻最大特點是省略喻詞,直接將本體與喻體相等視之,增加表達效果及感染力。常見的暗喻詞語有:「是」、「成為」、「變成」等。

暗喻例子

1. 「他的內心是一座孤島,與世界隔絕,沒有人能真正靠近。」

  • 本體:「內心」

  • 喻體:「孤島」

  • 喻詞:「是」

以「孤島」比喻內心的封閉與孤獨,讓讀者能切實感受到人物的心理狀態。

2. 「時間是一匹奔騰的野馬,無法被輕易馴服,也從不停下腳步。」

  • 本體:「時間」

  • 喻體:「野馬」

  • 喻詞:「是」

將時間比喻成不受控制的野馬,表達時間飛逝且無法挽留的概念。

借喻

借喻會直接用比喻事物代替主體事物,句子結構只有喻體,不會出現主體及喻詞。

借喻例子

1. 「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 喻體:「鮮花」(象徵美好的人或事)

  • 喻體:「牛糞」(象徵庸俗或不堪的人事物)

表達了才華出眾的人身處在不堪的環境中。

2. 「一聽到這消息,他頓時覺得天塌下來了,不知該如何是好。」

  • 喻體:「天塌下來」

「天塌下來」用來借喻突如其來的巨大打擊,強調人物內心的絕望與無助,沒有直接寫出本體的情緒。

2. 比擬(擬人、擬物)

比擬可分為擬人及擬物,前者將物當成人寫,後者將人當成物寫,或將某事物當作另一事物來寫。比擬可用作景物描寫、人物刻畫、情感表達等,能令文章更生動有趣,幫助讀者想像或產生共鳴。

擬人

將「事物」當成人寫,令死物擁有人的特徵、動作、感情、思想等,而植物、動物、死物都屬於「事物」 。

比擬例子

1. 「夜幕緩緩降臨,城市點亮了滿天星光,悄悄換上了華麗的晚禮服。」

「城市」被加上「點亮」、「換晚禮服」行為。

2. 「大雨瘋狂地敲打著窗戶,像是在發洩心中的怒火。」

「大雨」被賦予「瘋狂」、「敲打」和「發洩怒火」的情感及動作,如同人一樣。

擬物

把人當成物件寫,或將某事物當作另一事物來寫。

擬物例子

1. 「球迷的吶喊聲如洶湧的浪潮,瞬間淹沒了整座球場。」

將「球迷的吶喊聲」寫成「洶湧的浪潮」,表達出聲音的震撼。

2. 「時間在我們指縫間流逝,像一縷無法攥緊的細沙。」

將「時間」寫成「細沙」,表達時間的不可逆轉,而且稍縱即逝。

3. 反問

反問即明知故問,透過疑問來表達肯定或否定意思,反問句通常會用到「難道」、「怎麼」、「豈」等。如果來更容易理解反問句,只要忽略反問詞不看,再用陳述句想出相反意思的句子即可,例如「難道我們不應該為了公平正義而奮鬥嗎?」,可以寫為「我們應該為了公平正義而奮鬥」。

反問的好處是能加強語氣,引起讀者反思,較常出現在議論文、演講辭中 。

反問例子

1. 「沒有堅持,怎麼能實現夢想?」

強調「堅持」對於成功的重要性。

2. 「當你的尊嚴被踐踏,當你的信仰被玷污,當你的家園被侵佔,當你的親人被殘害,你難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樣的憤怒嗎?」《珍惜憤怒》畢淑敏

透過連續的反問,激發讀者的情感,使他們思考「憤怒」是否應該成為抵抗不公的力量。

4. 設問

以自問自答方式,引起讀者注意,啟發進一步思考,加強表達效果,令文章更有說服力。

設問例子

1. 「什麼是成就?真正的成就是內心的滿足與價值的實現。」

透過設問,引導讀者思考人生價值,並逐步給出答案,讓結論更具說服力。

2.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累積,是歷史的軌跡,更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精華。」《文化苦旅》余秋雨

問讀者「什麼是文化?」,然後回答,將文化的內涵層層展開,使讀者對文化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修辭手法

5. 誇張

誇張法是故意將事物的特點、形象、大小、作用等誇大或縮小。而誇張則可分為擴大誇張、縮小誇張。擴大誇張是故意放大事物特點;縮小誇張是故意縮小事物特點。

擴大誇張例子

1. 「這座山高得直插雲霄。」

山的高度超乎現實,表達其壯觀。

縮小誇張例子

1. 「這間房子小得連隻螞蟻都轉不過身。」

透過極端對比,凸顯房子的狹窄。

6. 對偶

對偶是由字數相等、結構相似、意義相關或相反的字句組成。對偶能令句子整齊勻稱,增加句子層次感及節奏感,對偶常出現在散文、文言文、議論文中。

對偶例子

1.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

「橫眉冷對」與「俯首甘為」形成強烈對比,表達魯迅剛正不阿的精神。

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荀子

透過遞進關係,展現學習與眼界視野的關聯。

7. 層遞

層遞是按照事物的程度、範圍、數量、強弱、大小、遠近等依次排列,令內容層層遞進,令表達更具層次感,有助加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讀者亦會留下深刻印象。層遞可分為遞升(由小至大、低至高等)及遞降(由大至小、高至低等)。

層遞例子

1.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

描述士兵作戰時士氣的變化,由「鼓作氣」(勇氣旺盛),到「再而衰」,最後到「三而竭」(戰鬥意志消耗殆盡),呈現一種遞減層遞的修辭效果。

2. 「今天的努力,是明天的進步;明天的進步,是未來的成就;未來的成就,是一生的榮耀。」

由「今天」到「未來」層層遞進,強調努力對未來成功的影響。

8. 對比

對比是將兩種相對或相反的事物並列,對照出它們的特點,令文章內容更加鮮明,增強文章感染力。

對比例子

1.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諸葛亮

對比「先漢」與「後漢」,強調任用賢能使國家興旺,而寵信奸佞則導致衰敗,形成強烈對比。

2. 「成功的人珍惜分秒,努力向前;懶惰的人蹉跎歲月,庸庸碌碌。」

對比「成功」與「懶惰」,強調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9. 排比

排比是將三個或以上結構相同、語氣一致、意思相近的字句一起排列。排比可分為詞、短語排比,分句排比和段落排比,排比層次分明,能增強字句節奏感,增加氣勢,有助表達強烈感情,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詞語排比

由三個或以上結構相同的詞語組成

例子:「誠信、責任、擔當,是成功的基石。」

短語排比

由三個或以上結構相同的短語組成

例子:「我們追求夢想,我們挑戰自我,我們超越極限。」

分句排比

由三個或以上結構相同的完整句子組成

例子:「只有努力學習,才能獲得知識;只有不斷進步,才能達成目標;只有堅持到底,才能迎來勝利。」

段落排比

由三個或以上結構相似的段落組成,常用於演講、散文或議論文中,能增強語言感染力。

排比例子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透過句子排比,表達時間流逝之快,讓讀者感受到時光流逝的無奈。

10. 借代

借代不會描述本體,而是用對象的特徵、局部、相關的人或事物代替。借代能突出事物特徵,加深讀者印象。

借代例子

1.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

杜甫以「朱門」借代富貴人家,「酒肉」象徵奢華,而「凍死骨」則借代貧苦百姓,形成鮮明對比,表達社會的不公。

2. 「海上飄來幾片白帆。」

以白帆借代整艘船,令文章更加簡潔生動。

中文寫作

11. 反語

反語是一種諷刺的修辭手法,字面意思故意與想表達的意思相反,即是「說反話」。反語能透過強烈的對比、諷刺,通常用來表達不滿。而反語又可分為反話正說及正話反說,以下是其分別:

正話反說

用正面詞語來表達負面意思。

例子:「老爺真是慈悲為懷,每次收租的時候,總會體諒我們的困難,把利息加得更多一些,讓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的恩情。」《阿Q正傳》魯迅

「慈悲為懷」和「恩情」本身是褒義詞,但上文提及「困難」及「加利息」,便能推斷出這不屬於「慈悲為懷」和「恩情」。

反話正說

用負面詞語來表達正面意思。

例子:「中年以後,和『冤家』廝守在一起,彼此欣賞著對方的優點和缺點,這份樂趣,也許更勝於『含飴弄孫』呢!」《我的另一半》琦君

作者用「冤家」這個貶義詞用來形容自己的伴侶,但想表達的是夫妻平時相處雖然有爭吵,但仍有開心的回憶,表達出她和丈夫的關係充滿樂趣。

12. 反復

反復是刻意重複某句子或詞語至少一次。運用反復能加強語氣,令情感表達更強烈,加強句式層次感。

反復與排比分別

反復 排比
定義 在句子或段落中,有意識地重複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以加強語氣或情感 由三個或以上結構相似、意思相關的短語、分句或段落組成,使表達更具節奏感
最低次數要求 2次或以上 3次或以上
結構要求 可以是連續反復(詞語連續出現)或間隔反復(相同詞語多次出現但中間插入其他語句) 結構必須相似,詞組、分句或段落排列整齊,通常有遞進或並列的作用
主要作用 強調語義、突出情感,增強語言感染力 增強氣勢,提高節奏感,使表達更具說服力

反復例子

1.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聲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木蘭詩》

「旦辭……暮宿……不聞……但聞……」運用多次反復,突顯木蘭前往戰場的艱辛與孤寂。

2. 「我們不能害怕失敗,不能害怕困難,不能害怕挑戰,因為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我們成長的機會。」

「不能害怕」連續重複三次,突顯面對挑戰時的勇氣和堅定態度。

13. 雙關

雙關是透過諧音或多義詞,讓句帶有雙重意思,即「語帶相關」,借表面意思帶出隱含意思,帶有諷刺意味。

雙關可分為語義雙關及諧音雙關,語義雙關是利用多義詞,令語句帶有雙重意思。而諧音雙關則是利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語,帶出雙重意思。

雙關例子

1.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劉禹錫

「無晴」與「無情」諧音,「有晴」與「有情」諧音,表面是描述天氣變化,實質是暗示感情的變幻莫測。

2.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無題》李商隱

這裡的「絲」既指蠶吐的絲,也暗示李商隱對愛人無盡的思念;「淚」既是蠟燭燃燒的蠟滴,也象徵淚水。

14. 頂真

頂真又稱聯珠,是將上一句的結尾詞語,作為下一句的開頭詞語,形成句首相連句式。頂真能讓詞句更緊湊,表達流暢,更具節奏感,常見於文學作品中。

頂真例子

1.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再別康橋》徐志摩

15. 通感

通感又稱移覺,是將一種感受轉移到另一種感覺上,例如用視覺來形容聲音,或者用嗅覺來描述溫度,能令表達更生動有趣,常用於詩詞、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

通感的常見類型

類型 示例
視覺 → 聽覺 「那顆星閃爍得像一首柔和的旋律。」
聽覺 → 觸覺 「音樂柔軟地撫過心頭,帶來一陣溫暖的感覺。」
嗅覺 → 觸覺 「玫瑰花香帶來一種絲綢般的滑順感。」
味覺 → 聽覺 「他的話語帶著苦澀的音調。」

通感例子

1. 「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荷塘月色》朱自清

「光與影」屬於視覺,但被形容為「和諧的旋律」,作者將視覺與聽覺結合,讓畫面更具詩意。

2. 「她的聲音如同細雨飄落,在耳邊輕輕滑過,帶來微涼的感覺。」

將「聲音」比喻為「細雨飄落」,並有微涼觸感,使讀者仿佛能「觸摸」到聲音的質感。

修辭手法

16. 呼告

直接呼叫特定的人、物、事或抽象概念,表達出強烈情感,令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緒。

呼告例子

1.「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詩經·碩鼠》

直接呼喚「大老鼠」呼喚,表面上是趕走老鼠,實則是借老鼠象徵貪婪的統治者,表達統治者的不滿與憤怒。

2. 「母親啊!您在天之靈可曾看到,我已經實現了當初對您的承諾?」

直接對「母親」發出呼喚,即使母親已經離世,但仍然用呼告的方式與她對話,表達思念與感恩之情。

17. 示現

示現是利用豐富想像力及生動描述,將不在眼前的場景或事物,逼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彷彿身臨其境。示現能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強文章的畫面感和臨場感。

示現例子

1.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生動描繪周瑜氣宇軒昂、意氣風發的神態,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

2. 「我閉上眼睛,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午後。烈日下,操場邊的白楊樹沙沙作響,微風掀起少年的衣角,球場上的吶喊聲此起彼落,空氣中瀰漫著陽光炙烤過的青草香。」

18. 互文

互文是將文中兩個句子或詞語互相補充,而合併起來才能表達完整意思。常出現在詩詞、散文中,能增加字句的藝術美感。

互文例子

1.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詩經·邶風·燕燕》

表面意思是「燕子飛翔,翅膀參差不齊」,但如果以互文角度來看,這句是描繪了燕子飛行時輕盈靈動的姿態。

19. 摹狀

摹狀是透過細緻描寫,呈現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動作、質感或氣味等,讓讀者如臨其境,增加文章感染力。

摹狀例子

1. 「微風過處,送來缕缕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荷塘月色》朱自清

20. 複疊

複疊是不斷重複某一字詞,用來增強語氣、表達強烈情感。複疊可以分為複辭和疊字,以下是兩者的分別:

複辭

重複使用相同的字詞,但彼此間存在一定距離,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疊字《聲聲慢》李清照

相同的字詞緊密連接且語義相同,例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複疊與反復的分別

複疊:字詞會連續重疊,通常使語言更具節奏感和表達的層次。

反復:同一詞語或句子可能出現在不同位置,且中間可能插入其他語句。

複疊例子

1.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修辭手法

21. 雙聲

雙聲是指在一個詞語中,兩個或以上的字的聲母相同。雙聲夠增強語句的音律感,常見於詩詞、散文,增添語言美感。

雙聲例子

1. 「玲瓏」(ling2 long2)

2. 「彷徨」(pang2 huang2)

3. 「奔波」(ben1 bo1)

22. 疊韻

疊韻是指在一個詞語中,兩個或以上的字具有相同的韻母,令文章讀起來更優美,增加藝術美感。

疊韻例子

「荒唐」(huang1 tang2,韻母「ang」相同)

「清明」(qing1 ming2,韻母「ing」相同)

「黃湯」(huang2 tang1,韻母「ang」相同)

23. 象徵

象徵是以具體事物來表達抽象概念、思想或情感,例如「紅色」象徵熱情。象徵能隱喻更深層的意義,亦能在表達上更生動,引起讀者共鳴。

象徵與借代的分別

象徵:著重於內涵,某事物可以象徵多種概念(例如「梅花」可象徵堅強、品格高尚等)。

借代:著重於事物的特徵或關聯,直接用某個事物代替本體(例如「白帆」可以代表帆船)。

象徵例子

1.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爸爸的花兒落了》林海音

「花兒落了」象徵爸爸的離世,而「不再是小孩子」則暗示著作者內心的成長。

24. 襯托(正襯、反襯)

透過描寫陪襯事物,來突出主體特徵的修辭手法,讓主體留下鮮明形象,而襯托又可分為正襯和反襯。

正襯

正襯又稱正面襯托,是利用和主體相似的事物,從正面進行襯托,令主體形象更加突出。

正襯例子

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李白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來比喻潭水的深度,再用潭水深度襯托與汪倫的深厚情誼。

反襯

反襯又稱反和襯托,以相反的事物來襯托主體。

反襯例子

1.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以「燈火闌珊」的冷清與先前「眾裡尋他千百度」的熱鬧形成強烈對比,反和襯托詩人的懷材不遇的情感。

類型 方法 舉例
正襯 用相似或相關事物襯托主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反襯 用對比或相反事物突出主體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5. 引用

引用是指有文中引用成語、詩詞、名言、典故,增加文章說服力。而引用又可分為明引及暗引,以下是兩者分別:

明引

用引號直接引用。

明引例子

「西方人說:『謊言說上一千遍就成為真理。』」《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季羨林

暗引

間接引用他人的話或典故,不特別標明出處,將引用字句自然融入文中。

暗引例子

「冬天一到,春天還會遠嗎?」《談時間》梁實秋

梁實秋引用雪萊的詩,表面上談四季交替,實際上隱喻時間流逝與生命的短暫

Uni + 初中中文補習常規課程

由專業進修學院中文科老師授教,擁有多年教學經驗,熟悉公開試評分準則,深入淺出,幫助同學打穩中文基礎,為未來奪星做好準備!

Previous
Previous

【英文文法】究竟Grammar同句子結構之間有咩關係?掌握英文句子結構秘訣!

Next
Next

【M1/M2分別】大學數學本科畢業導師團隊親自解釋M1/M2分別!